河南传统法治人物:商汤
所属年代:夏商周时期 |
关联地点:出生地商丘,安葬地菏泽市曹县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。 |
籍贯/祖籍:商丘 |
身份标签:契的第十四代孙, 主癸之子。商王朝的建立者。 |
关联典籍:《汤诰》《汤刑》 |
关联遗存:商丘商汤庙,又名“汤王祠”、“汤王台”,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 |
生平简介: 商汤,子姓,传说名履,文献中又称他为天乙、大乙、成汤、武汤或成唐。“汤”有可能是后世子孙对其的尊号或谥号,谥法上有“除残去虐曰汤”。汤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早期王朝商的创立者,因此称之为商汤。 商原是夏朝东部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,始祖被称为契。据说契母是有娥氏之女简狄,误食鸟卵,孕而生契,所以《诗经·商颂》有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的说法。史书记载,商族从始祖契到汤,先后迁居八次,传十四代,成为夏的一个方国。商汤依靠伊尹和仲虺的共同辅助,先后灭掉了邻近的葛国(今河南宁陵东北)以及韦(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顾(今山东甄城东北)昆吾(今河南濮阳南)等国,历“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”,成为当时的强国。据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,汤很善于施行仁义,他曾规劝猎人把网放弃三面,以免把鸟捉绝。商汤“网开三面”的故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,诸侯闻之都说:“汤德至矣,及禽兽。”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,可以信赖,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几十个,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。 夏末自孔甲始,统治者荒淫无度,国力渐衰,至夏桀时更是内政不修,外患不断。商汤于是决定乘机起兵灭夏,作《汤誓》,与桀大战于鸣条(今河南封丘东,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),桀大败南逃,死于南巢(今安徽寿县东南)。商汤通过武力灭掉夏朝,建立商朝,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改朝换代,史称“成汤革命”。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。汤被公认为商朝的第一代君主,显然比大禹被当作夏朝的创立者要可信得多。在甲骨文中,汤是商人祭祀的祖先神之一,迄今所见记载祭祀成汤的卜辞有800 多条,较为频繁,说明商人对汤很是崇拜。商汤带领族人定居亳地,对部族的发展有着决定性贡献。“亳”的具体地理位置尚有争议,主流观点认为应在今河南商丘附近。汤灭夏后,为了更好地控制四方诸侯,防止夏遗民的反抗,汤把都城又迁到了原夏代的早期王都斟郭附近,史称“西亳”(今河南洛阳偃师西)。从“亳”字高耸的形态上分析,它应代表商代子民魂牵梦绕的神圣故乡的巨宅,是商人的祖居和乡愁的所在之地。 商汤建国后,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,专门颁布《汤诰》,对那些亡国的夏遗民进行安抚,封其后人,并保留“夏社”。他告诫臣属要“有功于民,勤力乃事”,否则就要“大罚殛汝”。商汤还注意“以宽治民”,实行德教为主,法制简易,而且是不公开的成文刑书,如五刑的罪例只有三百条。他统治时期阶级矛盾较为缓和,政权较为稳定,国力也日益强盛。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称:“昔有成汤,自彼氏羌,莫敢不来享,莫敢不来王,曰商是常。”意思是说从前商汤的时候,连远在西方地区的氏人和羌人都不敢不来进贡和朝见,都说商汤是他们的君主。商汤也因其灭夏建国的赫赫武功,而被冠号“武王”十三年后,汤卒,因其长子太丁未立早亡,由次子外丙继王位。 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有:“商有乱政,而作汤刑。”商汤的长孙太甲在位时昏暗暴虐,任意刑罚,《史纪·殷本纪》称之为“不遵汤法,乱德”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商代后期祖甲二十四年,又“重作汤刑”,因此商代刑法以严酷著称。《汤刑》作为商代法律的总称,可见是逐渐形成的,其内容己不可考,但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其著述中曾充分肯定《汤刑》的历史地位,主张“刑名从商”。 他认为主要的刑罚制度和司法原则始于商朝,目前这些刑罚已多为文献记载和出土的甲骨刻辞所证实。 |
法治思想: 《汤刑》作为商代法律的总称,可见是逐渐形成的,其内容已不可考,但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战国时期的荀子在其著述中曾充分肯定《汤刑》的历史地位,主张“刑名从商”。他认为主要的刑罚制度和司法原则始于商朝,目前这些刑罚已多为文献记载和出土的甲骨刻辞所证实。 |
法治轶事: 夏末自孔甲始,统治者荒淫无度,国力渐衰,至夏桀时更是内政不修,外患不断。商汤于是决定乘机起兵灭夏,作《汤誓》,与桀大战于鸣条(今河南封丘东,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),桀大败南逃,死于南巢(今安徽寿县东南)。商汤通过武力灭掉夏朝,建立商朝,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改朝换代,史称“成汤革命”。 |
历史评价:《周易·革·彖辞》: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。 李贽:古唯汤武庶几近之,然武末受命,非周公,则无以安殷之忠臣。汤之受命也晚,非伊尹,则决不能免于太甲之颠覆。 张廷玉:夏王厌芳醴,商汤远色声。圣人示深戒,千春垂令名。 |
推荐单位:商丘司法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