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传统法治人物:周武王

生成海报分享 年代:夏商周时期 地市:洛阳 浏览:
所属年代:夏商周时期
身份标签: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
生平简介

周武王(?—约前1043年),姬姓,名发,谥号武王,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“珷”。周部落首领姬昌之次子,周王朝的建立者。周文王姬昌死后,姬发继承王位,以姜子牙为相,以兄弟周公旦、召公奭为助手,励精图治,扩充实力,继承文王遗志,随时准备攻灭日益腐朽衰落的商朝。

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:“九年,武王上祭于毕。东观兵,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,载以车,中军。武王自称太子发,言奉文王以伐,不敢自专……是时,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,八百诸侯。”即周文王九年(约前1048年),姬发以太子发的名义在毕地祭祀文王,并车载文王的木主牌位,在盟津(今河南孟津)大会诸侯,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(另说为八位伯爵诸侯),共同商讨伐商事宜。由于时机未成熟,并没有出兵攻商。

又过了两年,周武王听说商纣王更加暴虐,杀死了王子比干,囚禁了箕子。于是,他再次联合各个诸侯国,在孟津渡过黄河,并发布了讨伐商纣王的誓词——《泰誓》。《泰誓》历数纣王的罪行,论证了汤武革命的正当性,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,如“天命”“天罚”和“民本”思想。誓词指出“惟天地,万物父母;惟人,万物之灵”,君主是受天命做人民的父母,“天矜于民,民之所欲,天必从之”,强调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”。文章认为纣王残暴无道,是“自绝于天,结怨于民”,对其进行讨伐,不过是“恭行天罚”而已。

周武王指挥军队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,攻入朝歌,灭亡了商朝,建立西周,定都镐京(陕西省西安市西南),号称宗周。周朝建立后,为了巩固和扩大周的势力,周武王大量分封亲属和功臣,让他们建立诸侯国,封神农的后代于焦,黄帝的后代于祝,尧的后代于蓟,舜的后代于陈,大禹的后代于杞。姜子牙封于营丘(今山东省淄博市),为齐国;周公旦封于鲁(今山东省曲阜县),为鲁国;召公封于蓟丘(今北京),为燕国。为了安抚商朝的残余势力,姬发又将纣王子武庚封为殷侯,留在殷都,并派兄弟管叔鲜、蔡叔度、霍叔处去监视他,史称“三监”。西周建国后的第三年,姬发病逝于镐京,谥号为武王。

从周文王“阴谋修德以倾商”到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巩固政权,集中形成了一套经营理念和政治哲学。孔子曾说:“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”(《礼记·中庸》)指的就是西周初期周文王、武王执政期间所贯彻执行的政治理念及推行的政治举措,集中体现在文王、武王等政治家、思想家的为政过程之中。“文武之政”继承了上古三代政治文明,又在先周发展史中与不同的地域文化交融汇通,不断得以调整和充实。文王初期就十分注重汇集和运用以往政治思想,后又发展了“中道”思想、把握时遇、以刑辅德等思想,使之更为充实。武王、周公效法文王,勤勉谨慎、严于修己、志于安人定国,实现了“小邦周”政治文化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。文、武、周公三代继承并发展了从上古历代政治文明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,形成了周初影响后世数千年的为政治国理念。周初文武之政,实质就是推行王道之治,以礼乐文化作为为政牧民的根本,推行仁政、德政,该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历史评价
推荐单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