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传统法治人物:晁错

生成海报分享 年代:秦汉时期 地市:许昌 浏览:
所属年代:秦汉时期
关联地点:魏都区,禹州市(晁错墓位于许昌市烈士陵园西北角,晁错祠堂位于晁错故里河南禹州晁喜铺村)
籍贯/祖籍:颍川(今河南禹县)人
身份标签:西汉学者、政治家、文学家
关联典籍:《言兵事疏》、《守边劝农疏》、《论贵苏疏》、《贤惠对策》等(西汉)
关联遗存:晁错墓 晁错祠堂/晁错故里
生平简介

晁错(约前200年-前154年),颍川(今河南禹州)人,中国西汉学者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少年时师从轵城(今河南济源南)的张恢先学申不害、商鞅的刑名之术。汉文帝二年(前178年)十二月,选贤良方正,因通晓文献典故,为太常掌故。汉文帝此时欲求天下治《尚书》学者,遂遣晁错往齐师从伏生受《尚书》学。回来后诏为太子舍人,又迁博士,后上《太子知术数疏》,得汉文帝赞赏,拜太子家令,太子称其“智囊”。汉景帝即位后,晁错为内史,常与汉景帝密事,幸倾九卿,并更定了诸多法令,引起丞相申屠嘉等人的反对和怨恨。汉景帝二年(前155年),迁御史大夫。汉景帝三年(前154年)冬,汉景帝因晁错谏连削吴、楚、赵、胶西诸郡。吴楚等以“清君侧”为名发起兵变叛乱。汉景帝在曾任吴国相的爰盎的谗言下腰斩晁错于长安。

法治思想

继承孔子的统一思想和法家的限制,打击“父兄重臣”的观念,称赞“高皇帝不需要同姓为亲”的政策,果断地认为“削藩”,认为“今削之反,不削之反”,“削之反急,祸小;不削之反迟,祸大”。

法治轶事

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,汉文帝十二年(前168年),晁错上了一篇《论贵粟疏》。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,强调重农抑商。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,导致农民流亡,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。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,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,晁错提出重农抑商、入粟于官、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。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:其一,贵五谷而贱金玉。其二,贵粟。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,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,文帝接受了。 接着,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。务农桑,薄赋敛,广蓄积;号令有时,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;利民欲,即满足人民的欲望,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。

历史评价:司马迁:晁错为家令时,数言事不用;后擅权,多所变更。诸侯发难,不急匡救,欲报私仇,反以亡躯。语曰“变古乱常,不死则亡”,岂错等谓邪!
推荐单位:许昌市司法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