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传统法律文化遗存:后母戊鼎

生成海报分享 年代:夏商周时期 地市:安阳 浏览:
所属年代:夏商周时期
详细位置: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(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《古代中国》基本陈列展厅内)
法治相关: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,其宗法祭祀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司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鼎”。这件司母戊鼎,是商王祖庚 或祖甲 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一件祭器。
详细介绍

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,其宗法祭祀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后母戊鼎(原名“司母戊鼎”)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,被誉为“中华第一鼎”。

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一件祭器,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,是商代中晚期的青铜鼎。后母戊大方鼎身呈矩形,通高133厘米,重832.84千克,是目前所知最重的青铜器。双立耳,耳上饰有鱼纹,耳外侧浮雕双虎噬人首纹;腹部周缘饰饕餮纹,以云累纹为底;下承四足,足上端饰有饕餮纹。器腹内壁有铭文“后母戊”三字,鼎因此得名,表明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亲而铸造,是一件祭祀用的重器。

1946年,抗战刚刚结束不久,安阳县古物保存文员会将青铜鼎从发现者吴玉瑶家中起出公开展览,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张凤根据出土大鼎内刻铭文,主张命名为“司母戊鼎”。这一建议得到了胡适、夏鼐等一众学者的支持,并被中央博物院确定采用。

然而,2011年3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“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”展览中,沿用了几十年的“司母戊”鼎名称标牌突然换成了“后母戊”。此后,新闻媒体在宣传报道时也改用了“后母戊”称呼。

事实上,如果单从文字释读上讲,无论是“司”还是“后”都没有错,因为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都有出现,而且甲骨文中的部分“后”字的确是反写为“司”字,很多情况下难以辨识。
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甲骨文中的“后”指的不是“王的正妻王后”,而是君主的意思,《尔雅·释后》有记载:“后,君也。”像我们所熟知的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就叫“某某后”,而不叫“某某王”。

不仅如此,这里的王,也不是自称,而是他称,是用来称呼自己父亲的,“后母戊”翻译过来就是“王的配偶—母亲戊”(她称),而不是“王的母亲戊”(自称),因为商朝有个惯例,父亲所有的兄弟都叫父,母亲所有的姒娣都称母,但为了以示区别,在王位上的就叫“后父”,相对应的就有“后母”一称。

当然,目前之所以后母戊鼎的说法越来越主流,是因为考古学界普遍认为鼎是武丁的配偶妇戊的随葬品,而非宗庙用品,这是基于妇好墓出土的“司(后)母辛鼎”,二者有相似之处。

推荐单位:安阳司法局